脾虛證與腸道菌群的變化關系
脾虛證與腸道有什么關系?
目前腸道微生態在中醫藥學領域的研究也頗受重視,目前關于腸道微生態與中醫證候相關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脾虛證與腸道菌群的變化關系及健脾方劑對腸道微生態多樣性和菌群組成的影響方面。 (1)脾虛證與腸道微生態:脾虛證是中醫臨床常見的一類證候,是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的主要證型,具體包括脾氣虛、脾陰虛、脾陽虛及脾虛兼證。脾主運化,脾虛機體消化吸收功能出現障礙,表現為納差、便溏、消瘦等癥狀,機體各臟器間的平衡遭到破壞,進而導致菌群失調,而腸道菌群的失調又會影響物質的營養代謝,進一步加重脾虛癥狀。近年的臨床及動物實驗已證實脾虛證與腸道菌群的變化密切相關,動物實驗表明,采用番瀉葉、大黃水煎液制備的脾虛證大鼠模型出現了腸道菌群多樣性指數下降;采用大黃煎汁制備的脾虛小鼠模型亦存在顯著的微生態失調,腸道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臨床研究方面,對老年脾虛患者腸道菌群16S rDNA變性梯度凝膠電泳分析發現,脾腎陽虛、脾氣虛和脾腎陽虛兼脾氣虛患者的腸道菌群結構具有明顯特征,并與臨床診斷結果基本一致;同一證型不同病癥、臨床表征和病程的患者腸道菌群結構不同,此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為同病異治提供了依據,證候變化的實質可能與腸道微生態的改變相關。例如,四君子湯能提高利血平所致脾虛大鼠腸道有益菌的比例,增加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參苓白術散可改善大黃水煎液所致脾虛小鼠腸道菌群的失調情況。 (2)脾胃濕熱證與腸道微生態:脾胃濕熱證也是中醫脾胃證候中的一個常見證候,研究發現,與健康人比較,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脾胃濕熱證患者的腸桿菌、腸球菌明顯增多,雙歧菌、乳桿菌、消化球菌明顯減少,酵母菌、擬桿菌無明顯改變;與脾虛證比較,脾胃濕熱證患者腸桿菌、腸球菌、雙岐桿菌、乳桿菌、擬桿菌、消化球菌明顯增多,而酵母菌差異無顯著性。 在潰瘍性結腸炎脾胃濕熱證的微生態研究中也發現,脾胃濕熱證與脾氣虛證患者相比,糞便中的雙歧桿菌含量降低,大腸桿菌含量及腸道微生物定植抗力二者無差別。由此可見,脾胃濕熱證同樣存在腸道菌群的變化,而且其腸道菌群結構有別于脾虛證。 (3)腎陽虛證與腸道微生態:通過對比研究家族性腎陽虛患者與正常人的糞便標本,發現腎陽虛家系 都出現較明顯的腸道菌群失調,主要表現為有的家族腸球菌、大腸桿菌等腸道需氧菌顯著增加,葡萄球菌也顯著增加;雙歧桿菌顯著下降;有的家族乳酸桿菌顯著下降。 需氧菌與厭氧菌總數比值在腎陽虛家族之中明顯高于正常人,霉菌總數與不同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程度呈正相關。由上述臨床研究結果可見,腎陽虛證臨床上??杉嬉姶蟊憔脼a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瀉等癥狀,可能與腎陽虛衰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影響了機體對食物腐熟運化的功能有關。